為孩⼦建造⽣命基⽯

文/ 鍾美慧 老師

⼩王是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,在藝術界⼩有成就,但除了必要的社交,他極少與⼈打交道,臉上總是帶著抑鬱與落寞。

原來,⼩王⼩時候因為尿床被⽗親責備,後來在⼀次親友聚會中,⽗親竟然以此當笑柄,當眾嘲諷他,讓他無地⾃容。雖然⽗親已過世了,他仍無法諒解⽗親,更無法從⾃卑情結中⾛出來。

「⾃尊」對孩⼦的⽣命有何影響?

孩⼦⼀⽣有⼀個最重要的寶藏,即「⾃尊⼒」,在孩⼦的成長過程中,⽗母只要⼀不⼩⼼,就可能毀壞孩⼦這重要的基⽯,以致在他的⽣命中帶來許多負⾯影響。⾃尊(self-esteem)的定義:「個體對⾃身的感受︔對⾃⼰有價值感,有重要感,因⽽接納⾃⼰,喜歡⾃⼰。」(張氏⼼理學辭典)。⾼⾃尊的孩⼦喜歡⾃⼰,接納⾃⼰,因⽽能欣賞⾃⼰的優點,坦然⾯對⾃⼰的不⾜,這樣的孩⼦能⾃在的展現⾃⼰。又因知道⾃⼰是有價的、重要的,因此能珍惜⾃⼰、努⼒向上,也能尊重他⼈,有能⼒付出愛。

相反的,低⾃尊的孩⼦覺得⾃⼰沒有價值,對⾃我不敢有較⾼的期待,對⾃⼰常有負⾯評語,並強烈渴望得到他⼈肯定,遇到挫折時,容易歸咎他⼈以逃避⾃我負責,以致缺乏內省與成長的機會。此外,低⾃尊的孩⼦對⽣命也沒有熱情與希望,因此會⾃我放逐,遇到挫折時甚至輕易放棄⽣命。所以,在孩⼦的⽣命建造的⼯程中,絕不可忽略為他建置第⼀塊重要的基⽯~「⾃尊⼒」。

⽗⺟如何建立孩⼦的⾃尊⼒?

影響⾃尊⾼低有兩個部分,即⾃我價值與⾃我形像。

⾃我價值感的建⽴可追溯至嬰兒階段,孩⼦出⽣後已能感受到周邊的環境是溫暖、良善的,或是敵意、挫折的,孩童將這早期的社會經驗,轉變成⼀種基本的優越感或是羞恥感的⾃我價值感。這份價值感不僅成為⾃尊的基⽯ (foundation),也影響未來成⼈後,如何看待⾃⼰及外在世界的⽅式(Rosenberg,1986)。

因此,⽗母從懷孕開始,就須以歡愉的⼼情來迎接⼩⽣命,爾後不僅要滿⾜其⽣理需要,還須給予⾜夠的擁抱,溫柔的對話,具體的肯定與讚美,讓孩⼦感受⾃⼰是可愛的、重要的、值得來到世界的,以建⽴其⾃我價值的肯定與對⼈的信任與安全感。

「⾃我形像」(self-image)由⾃我概念⽽來。⾃我概念是個⼈對⾃⼰的看法、態度、意⾒和價值判斷的綜合,因此,⼀個⼈認為他⾃⼰是怎樣的⼈、他有怎樣的能⼒等,就會形成其⾃我形像(張春興、林清山,民70)。從⼼理學的鏡映理論中,可以知道兒童和青少年的⾃我概念多半是在與重要他⼈(如⽗母、兄弟姐妹、其他親屬、鄰居、親朋好友、⽼師和同學)的互動中⽽逐漸建構的。

⽗⺟如何建立孩⼦健康的形象呢?

孩⼦⾃出⽣後,與⽗母接觸的時間最長,因此⾃我概念多半是來⾃⽗母的影響。⽗母該如何做呢︖

肯定其價值:若⽗母看待孩⼦為寶⾙,孩⼦就會認為⾃⼰是珍貴的。

完全的接納:⽗母的眼光與評價,決定孩⼦對⾃⼰的評價,⽗母無條件的接納孩⼦,孩⼦也會完全接納⾃⼰。

充⾜的陪伴:當孩⼦需要的愛得到滿⾜,他會相信⾃⼰是可愛的。

尊重的對待:當孩⼦被尊重的對待,他會感受到⾃⼰是有價值的。

專注的聆聽:當孩⼦被聆聽時,孩⼦會覺得被看重。

平等的對話:不打斷孩⼦說話,允許孩⼦有不同,甚至反對的意⾒。

⿎勵及肯定:可以讓孩⼦學習欣賞⾃⼰。

合宜的管教:孩⼦希望⽗母能夠愛與管教並重,期待⽗母對⾃⼰是有期許的。

要培養孩⼦的⾼⾃尊,需要⼀段漫長的歷程,但若沒有⼩⼼呵護,⽗母很可能在⼀⼣之間傷了孩⼦的⾃尊。什麼樣的對待⽅式會破壞孩⼦⾃尊呢︖⽗母對孩⼦冷漠、忽略的態度,放任的管教⽅式,否定、批評、嘲諷的⾔語,對孩⼦表露不接納或不喜悅他們,拿孩⼦與他⼈比較,⽤體罰、專制、暴⼒的管教⽅式,夫妻不和諧或離異等,都可能使孩⼦的⾃尊毀於⼀旦。

如何重建低⾃尊孩⼦的⾃尊⼼?

敏敏是個好勝⼼強,又愛哭的典型低⾃尊的孩⼦,⽗母都不明⽩這孩⼦為何這麼經不起受挫,直到敏敏藉由引導說出⼼中的委屈――平常爸爸及爺爺奶奶常常批評、否定她。

爸爸聽了如當頭棒喝,懊悔⾃⼰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女兒。從那天開始,爸爸的態度有了 180 度的改變,不但每天講床邊故事,還常常給予⿎勵肯定,並引導她正向看待⾃⼰、發展她的的優勢……,敏敏現在已是笑⼜常開的陽光女孩了。

所以,建⽴孩⼦⽣命中的基⽯,⽗母只要有開始,永遠不嫌遲。⽗母本身若缺乏⾼⾃尊,恰好也是⼀個機會,讓⽗母和孩⼦⼀起學習,因為⾃尊的修復是可以在任何年齡進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