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⼦對話的藝術
曾聽到⼀對母⼦對話,孩⼦說:「啊!我的作業忘了帶了!」媽媽開始教訓:「怎麼⽼是忘東忘西︖跟你說過多少次了,每天睡覺前,要把第⼆天的東西都收拾好,現在出問題了吧!你⾃⼰想辦法,沒⼈救得了你了……」孩⼦本來已經很著急,現在又加上挫折,眼淚在眼眶裡不停打轉。類似的對話並不陌⽣,原本想要尋求幫助的孩⼦,因媽媽連珠炮的責備,更感到挫折。⽗母怎樣跟孩⼦說話︖親⼦間又要如何對話︖是⽗母必修的⼀堂課。
親⼦對話的絆腳⽯
相信⽗母都希望和⼦女好好說話、和諧相處,但卻不⾃覺的⽤了負⾯的說話⽅式,阻礙親⼦的溝通,甚至引爆衝突,如:批評、否定、論斷、責備、說教、命令、恐嚇、嘲笑、輕蔑、防衛等,都是溝通的絆腳⽯。原因可能是⽗母傳承原⽣家庭的溝通模式、在管教孩⼦時被孩⼦激怒,或執著於⽗母威權,就會習慣性或失控的說出傷害的話語,如:「你就是不⽤⼼!」「你再鬧情緒,等下把你關起來!」「你的想法太幼稚了!」在許多親職教育課程中,有些⽗母提到孩⼦不喜歡跟他們說話,當深入了解之後,就發現⼤多都是因⽗母使⽤不當的溝通⽅式,使孩⼦覺得跟⽗母說話無趣或受挫,因⽽不願意和⽗母交談。
親⼦間要如何溝通?
在傳統的思維中,孩⼦要多聽,不要表達太多意⾒,但新世紀⽗母應該學習符合新世代孩⼦的雙向溝通模式—「引導式對話」。它運⽤問題引發孩⼦思考,並讓孩⼦說出⼼裡的想法。它不但具啟發性,又可增進孩⼦思考⼒與表達⼒,更重要的,可以幫助孩⼦建⽴⾃尊、⾃信及正向的價值觀,引導孩⼦⾛向好的⾏為。
「引導式對話」的信念
⽗母要學習使⽤引導式對話前,需先建⽴以下的信念:
1. 每個孩⼦都是獨特的個體,有權表達屬於⾃⼰獨特的想法與感受
2. 每個孩⼦都有思考的能⼒,更有選擇與決定的⾃由
3. 每個孩⼦都有被接納的需要,包含他們的想法、感受、選擇
4. 親⼦對話時,⽗母與孩⼦是平等的,所以要互相尊重
5. 親⼦對話時,聽比說重要,問比答重要
「引導式對話」的步驟
⽤開放的態度,傾聽孩⼦的⼼聲
許多⼈在聽別⼈說話時,⼼中很容易⽤既有的經驗及主觀思維,去評估判斷。所以,⽗母在聆聽孩⼦時,要放下⾃⼰的成⾒,才可以客觀的聽到孩⼦表達的事實。
⽤孩⼦的立場,去感受孩⼦的情緒
年幼的孩⼦可幫助他說出情緒,較年長的孩⼦可引導他說出感受。
⽤簡單的話整理孩⼦表達的重點
孩⼦敘述較冗長時,在耐⼼聆聽後,可摘要孩⼦表達的內容,並請其確認。
針對孩⼦的敘述,進⼀步提出問題引導其思考
幫助孩⼦釐清他說的是事實或想像,或讓孩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。
對孩⼦的回答表達肯定
當孩⼦回答問題時,專注聆聽並正向回應孩⼦的表達。
「引導式對話」的應⽤
當孩⼦受挫時
年幼的孩⼦受挫時,還不會⽤語⾔說出情緒,只會⽤眼淚或攻擊、退縮等⾏為來表現,所以在孩⼦鬧情緒時,可以問:「你怎麼了︖發⽣什麼事嗎︖」「你現在覺得(情緒字眼)……,是嗎︖」當孩⼦較長,向⽗母傾訴時,⽗母可問:「這件事讓你感覺如何︖」「這件事有哪些表現好的地⽅︖」「下次怎麼做結果會更好︖」
當孩⼦犯錯時
每個⾏為背後都有原因,所以當孩⼦犯錯時,⽗母不需急著修正或責罵,最好的問話是:「可不可以告訴我,你為什麼這麼做呢︖」「做了這件事⼼理感受如何︖」「如果下次有困擾或感到不平時,你會怎麼做︖」
當孩⼦做決定時
孩⼦可從⼩培養選擇與決定的能⼒,但需要⽗母⼀步⼀步引導:「為什麼做這個選擇︖」「這決定有什麼好處︖」「這決定有什麼可能的壞處︖」「有什麼調整或改變可以讓這決定的結果更好︖」「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︖」
價值觀的建立
在孩⼦成長過程中,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的建⽴。價值觀的建⽴並非來⾃⽗母的說教或叨唸,⽽是⽇常中的對話。如:每天的飯桌上、接孩⼦回家的路上,問孩⼦:「今天有什麼值得分享的事︖」⼀起看影⽚、出外旅遊後,可問孩⼦:「有哪些印象深刻或讓你感動的︖」「感覺如何︖為什麼︖」「學習到什麼︖」
⼈與⼈之間溝通成功的關鍵,不只在乎技巧,⽽是⽣命的修養,最需要的是對⼈耐⼼、開放、尊重與信任的態度。⽽「問好問題(開放式、啟發性)」及「正向的回應」則是重要的技巧,⼀個好問題可以打開孩⼦的話匣⼦、可以像⼀⾯鏡⼦讓孩⼦反思、可以開啟孩⼦不同角度的思考,⽽正向的回應則可為孩⼦帶來⾃信。
當然,在對話的過程中,⽗母也可真誠的表達⾃⼰的感受與期待,若雙⽅都能坦誠的表達⾃⼰,親⼦間必能因溝通零距離⽽享受親密和諧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