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現孩⼦的愛之語
在⼀次的親⼦營中,⼀位媽媽提出:「為什麼我女兒才⼩⼀就變得這麼難教︖我要她做的她不做,我不要她做的,她偏去做!」我⼀聽她的問題,內⼼便有了答案,果不其然,⼀年多前媽媽⽣了弟弟,所有⼈的注意⼒都轉移至弟弟身上,加上她被半推半就地送入寄宿學校,使她誤以為爸媽不愛她了,以致她⽤反抗的⾏為來表達內⼼的不滿與怒氣。只因缺乏愛,就讓孩⼦從⼩天使變成⼩魔鬼,⽗母豈能忽略愛的功課。
「愛」對孩⼦有多重要?
孩⼦若要健全發展,需要身⼼靈兼顧,愛就是孩⼦⼼靈成長的糧食。
「愛」影響孩⼦的⽣理發展
在⼆次世界⼤戰後,研究發現:孤兒院的孩⼦若未得到照顧者⾜夠的肢體、語⾔的撫慰,會導致其身⼼發展遲緩,甚至死亡。⽽當孩⼦感受被愛時,則可使孩⼦快樂健康的成長。
瓊安.路比醫師(神經學專家、精神科教授)主持的研究發現:獲得⽗母親⾔語或肢體上的關懷與⿎勵的孩⼦,相較被冷落或嚴厲責罵的孩⼦,⼤腦海⾺迴的體積明顯⼤了近 10%,⽽體積⼤⼩與記憶、情感、壓⼒調控、焦慮、憂鬱等情緒障礙有密切關聯(參《遠⾒》)。
「愛」影響孩⼦的⼼理發展及⾏為反應
當孩⼦愛的需求被滿⾜時,會感受被接納⽽產⽣歸屬感及⾃我價值感,為他帶來⾃尊與快樂,他的情感也能勇敢的⾃由流露,並願意以好的⾏為來回應他⼈的愛。但孩⼦的成長中若是愛箱匱乏,內⼼會出現孤獨、寂寞、空虛的情緒,以及我不可愛、我不重要的想法,⾏為上則會有羞怯、退縮、⾃我封閉、與⼈疏離的表現,嚴重者則會有叛逆、反社會等⾏為。所以,當孩⼦出現反抗的⾏為時,在責備以前,可先想想:「他怎麼了︖」「他有什麼需要嗎︖」「最近是否冷落他了︖」若能及時補充愛,⼤多數的孩⼦⾏為就會改善⼤半。
「愛」影響孩⼦的學習
每個孩⼦都有⼀個情緒箱⼦,當箱⼦被愛填滿時,孩⼦的情緒就越穩定、成熟,學習能⼒就越好。所以,許多⽗母分居、離婚或家暴的孩⼦,孩⼦的情緒箱⼦充滿的是困惑、恐懼⽽不是愛,致使他失去了學習興趣與動機,要等他的世界恢復安全感和愛的確據,他才能找回學習動⼒。
孩⼦如何才能感受被愛?
孩⼦需要⽗⺟無條件的愛
曾在親⼦共讀課程中,⽰範⽤繪本與孩⼦對話,當我問參與的⼤班孩⼦:「你們覺得爸媽愛你嗎︖」孩⼦異⼜同聲的說:「愛」。我接著問:「你們覺得爸媽是你們表現好的時候才愛你,或是任何時候都愛你︖」孩⼦也異⼜同聲的說:「表現好的時候才愛 !」台下的爸媽頓時哄堂⼤笑,相信他們都認為孩⼦想錯了。但孩⼦的答案彷彿⼀⾯鏡⼦,提醒⽗母是否在不經意中讓孩⼦誤以為:「因為……⽗母才愛我」或「假如……⽗母才愛我」。有條件的愛會讓孩⼦患得患失,無條件的愛可以讓孩⼦⾃由的展現⾃⼰。
⽗母對孩⼦的愛不需要條件,因為愛只有⼀個理由:他是尊貴、有價值、值得被愛的。因此,在無條件的愛中,孩⼦可以相信無論⾃⼰情況如何,⽗母都會愛他。
⽤孩⼦的「愛之語」去表達愛
有些⽗母很愛孩⼦卻不知如何表達,有些⽗母為孩⼦付出很多,孩⼦卻沒有感受被愛。還有些⽗母害怕溺愛孩⼦,⽽不敢付出愛。到底⽗母應該如何愛孩⼦呢︖在《兒童愛之語》書中介紹五種表達愛的⽅式,也就是五種愛的的語⾔
每個孩⼦都有⼀種主要的愛之語,若⽤對愛之語,⽗母所付出的愛將有加乘的果效。若不認識孩⼦的愛之語,⽗母不但很難滿⾜孩⼦愛的需求,還會錯失了與孩⼦建⽴親密關係的機會。
有⼀個例⼦:孩⼦喜歡與爸爸打鬧,甚至在正式場合也是如此。爸爸嚴厲制⽌後,親⼦間的互動也變少了,後來爸爸學習愛之語後,才知道孩⼦的愛之語是身體的接觸。如何發現孩⼦的主要愛之語︖其⼀,多觀察孩⼦平常如何對⼈表達愛,因為孩⼦通常會⽤他喜歡的愛之語表達愛。其⼆,回想⼀下孩⼦最常提出什麼要求︖如:陪他玩、要求禮物,或常在你身上翻滾……,孩⼦的要求就是他渴望愛的⽅式。
當然,每⼀種愛之語,⽗母都可運⽤在孩⼦身上,這樣可以讓孩⼦學習更多愛的⽅式。也可以讓孩⼦知道⽗母的愛之語,讓孩⼦有機會學習向⽗母表達愛哦。